烈焰熔铸,诞生独特的艺术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于文学研究来说,人类性是一种视角和意识。不是简单地把阶级、民族、时代性解释为人类性,而是把它们置于“人类”的视野中看它的意义。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人在现代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过程的艺术表现,文学中的政治、阶级斗争内容。这是“特殊”现象,但其中又包含人类“争取自由”的普遍意义,是文学人类性在中国的具体体现。那些被解释为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的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其所表现的现代中国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宁死不屈的自由精神、为了民族利益牺牲个体的献身精神等等,与人类普遍的积极精神和人性追求是相通的,也具备人类性。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反映着中国人精神中的许多本质特点,这些特点与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具有相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性与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并不矛盾,但有意蕴和研究视角的区别。

现代中国文学所反映的中国人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主动精神、进取精神、抗争精神、自由精神等,就蕴含着人类性要素。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真实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为自己的翻身解放而不屈不挠的战斗过程,它展示了人类的正义力量和反抗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国现代历史的波澜壮阔及其人性情感起伏变化本身,中国历史从封建制度向社会主义的前进过程及其曲折本身,历史演变过程中人的情感的变化,就极具世界性,也具有人类性。它是独特的又是人类的。在人类文学史上,很少有哪一种文学像中国20世纪文学在如此剧烈的历史变革中诞生演变,又曲折地反映了这种历史。20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研究资源”异常丰富,是奉献给人类的精神财富,但它们还未被世界所充分认识到,人类需要时间认识和消化它。

中国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得到延续的传统文明,这一精神现象本身就具有人类意义。这一文明在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汇过程中,受到了最严峻的考验。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一个贯穿的主题就是“反省传统文明,重铸民族精神",它所具有的意义需要以“人类”的眼光才能看得清楚。当西方现代派文学热衷于抽象的人性探讨和作家个人痛苦体验表达的时候,中国现代作家为了民族的新生在现实的“铁屋子”里发出了战斗的呐喊。鲁迅的《狂人日记》具有对传统文明异常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是其他民族的文学家很难做到的,特别对一个十分重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钦佩的。《阿Q正传》在反省民族灵魂方面达到的深刻性,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界限,“精神胜利法”极具中国特色,同时又具有人类普遍性。

展开全文

(摘编自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

材料二: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将其内涵主旨就设定在了探讨人性深层问题这一核心上。路遥通过对《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设计来对人性之美进行呈现,并通过人性之美的呈现来支撑整个作品的意义。《平凡的世界》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文学价值就在于作者能够生动而准确的刻画出人性之美,给读者以心灵洗礼的体验。

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对普通人物的刻画,将人性内在的正向能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现。从创作技巧的角度讲,是对人物的内在情感进行设计,并通过人物的不同维度的矛盾冲突来展现给读者。《平凡的世界》中忠厚朴实的农民孙玉厚是具有深层内涵的人物,路遥将中国农民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浓缩在一个人物身上,并通过孙玉厚在故事情节中的行为将其完美地展现。通过对金俊海以及其家人的帮助,孙玉厚呈现出作品的内涵和人性之美。这些普通人物的普通事件,都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才能够真实体现出人性内在的本质,也使人性之美感呈现在《平凡的世界》的字里行间。朴实的农民孙玉厚,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但是却做出了感人肺腑的、感动读者内心的“平凡小事”。正是这种深层的人格力量打动了读者,这种人性之美不需要强烈的故事情节来呈现,但是需要故事人物具有深刻的人物内涵——人性之美。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于矛盾冲突的设计,而且矛盾冲突也是文学作品内涵的重要呈现方式。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对于矛盾冲突的设计也颇为讲究,通过故事人物不同层面发生的矛盾冲突,使人物在其行为中展现其自身的优秀品质和内涵。所以正是基于故事人物在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中的外在表现,《平凡的世界》将人性的美感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对故事人物孙少平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手法的精妙之处。通过孙少平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产生的矛盾心理,以及在困境与挫折中所作出的选择,使坚毅、自尊、自强、勇气等优秀的品质通过人物外在的行为进行了生动的展现。读者跟随孙少平在故事情节中的发展,切身体会到了孙少平身上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这一过程正是读者在《平凡的世界》中欣赏人性光辉的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在《平凡的世界》中感悟人性之美的体验经历。故事人物与其面临的困境与挫折,是文学作品中的核心矛盾冲突,也是文学作品主题的重要呈现途径。

(摘编自刘予倩《探究当代文学在主题中的人性美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烈焰熔铸,诞生独特的艺术

A.文学研究者应该是把阶级、民族、时代性置于"人类"的视野中来看它的意义,因为人类性是一种视角和意识。

B.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真实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为求翻身解放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C.20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研究资源”异常丰富,是奉献给人类的精神财富,但它们还未被世界所认识到,人类需要时间认识和消化它。

D.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过人物设计来呈现人性之美,人性之美通过设计得到彰显,它的呈现也支撑起了整个作品的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反映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中许多本质特点上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与人类性并无差别,只是研究视角不同。

B.中国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政治斗争的内容,是独特的又是人类的。这是因为中国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得到延续的传统文明。

C.《平凡的世界》中的孙玉厚是平凡的但又不平凡,他身上蕴含的深层次的人格力量是可以通过技巧设计达到的,而无须故事情节来呈现。

D.鲁迅在《阿Q正传》中对民族灵魂的反省与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展现的不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都具有人类性的某些特征。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贾宝玉两次摔玉的细节描写。

B.《阿Q正传》中关于“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的细节描写。

C.《百合花》中通讯员步枪筒里插着野菊花的细节描写。

D.《老人与海》桑提亚哥老人数度与鲨鱼搏斗的细节描写。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直接指出“文学即人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胆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Y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伤了,打死了,有关部门要你罚款,你罚不罚?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吗?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搂紧了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外地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留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长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球。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介绍“狼山”的名称来历与现状,为后面的故事发生提供了背景。“狼山”本身的经济价值不大,与后文镇政府大造舆论形成反差,引起读者思考。

B.本篇讽刺意味很浓,只是在构思上存在着前后矛盾之处。小说第二段写名为“狼山”,但“早就没有狼",狼山“名不副实”;而倒数第二段却变为“名副其实了"。

C.小说写到中秋的晚上村民听见山上传来救命的呼喊,却没有人上山去救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不相信;二是害怕狼山有鬼;三是认为有人"在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D.这篇小说语言精练典雅,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虽不重叙事,但悬念迭起,一波三折,先是狼绝迹,再闻狼现身,后听狼新闻,终说狼确有。

7.细节是有生命的,小说有多处细节描写,下列选项中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多次搜山打狼之后的“文革”中,却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而且死相极惨,让故事笼罩着神秘的气息和历史的沧桑感。

B.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有人喊“狼来了”,但山旺彻底不相信,置之不理,表明他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却又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东西。

C.“狼来了”的策划者作了精心的设计,半夜的呼救声,似狼又似狗的尸体,电视台跟踪拍摄,狼粪、狼毛、狼窝,被咬伤的地质工程师等等,说明舆论背后的复杂和可怕。

D.山旺等村民坚决不相信有狼,村长则认为一定有狼,要相信镇政府相信电视台,甚至嗤笑“你山旺算个球”。可见村长与外来者和媒体是一个利益同盟。

8.小说设计了双重围观的象征叙事,互为镜像:外部世界在围观七丫村,而村民们也在围观这个世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有没有狼,虚实纠缠;狼有没有来,真假莫辨,这些问题贯穿全文始终,而小说标题却直言之“狼来了",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李密,字令伯,键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努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阀,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劫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烈焰熔铸,诞生独特的艺术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中间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3分)

常A望B内C转D而E朝F廷G无H援I乃J迁K汉L中M太N守0自P以Q失R分S怀T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谨,“密奉事以孝谨闻”中的“谨”与《陈情表》中的“谨拜表以闻”中的“谨”意义不同,前者为"恭敬",后者为“谨慎"。

B.征,在文中的意思同征辟。征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C.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D.出,“出为温令"中的“出”与《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出官二年,感斯人言”中的“出”意义相同,都是指古时候京官外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含辛茹苦将其养大。曾在蜀汉任职为官,蜀汉被平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之由婉拒。

B.李密之所以将安乐公与齐桓公相提并论,是因为他觉得两人的情况相似,都因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也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C.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停召他人朝为官。祖母去世后,李密立即被晋武帝再次征召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隐含他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中无靠山未能如愿,心怀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奏请免其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14.李密以“孝谨闻”,也因“有才能”服众。为何说李密“有才能”?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炎②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邮③。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④。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蔡徙倚至黄昏。

[注]①太冲、表之、公实:太冲,表之,其人未详;公实,指郑湛。野步:野外散步。②洪炎(1067?-1133)宋代诗人。字玉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元佑末年登进士第,南渡后官至秘书少监,乃黄庭坚外甥,被列入“江西诗派”。③邮(cūn):同“村”。④灵隐寺:佛寺名,在杭州。武陵源:地名,见陶渊明《桃花源记》,盖假托以为乐土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暮春的傍晚与友人游杭州近郊所见,山峦、田野、人烟和村庄,远近高低,种种意象交织,绘就了一幅迷人的郊野黄昏图景。

B.颔联则写诗人当时所见所闻,鸟语、晚钟、花和流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又谱写出一曲赏景流连的动人诗章。

C.颈联进一步描写所见之景,如画如诗,天然而无须点染,美丽到不能言说,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尾联更添旨趣,“看插秧”似忘归,"杖藜徙"至黄昏,寥寥数语,余音袅袅,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6.本诗内容丰富,意象纷呈,耐人寻味,这得益于诗人采用了一系列的对照写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身而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2)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同为史论,借古讽今。前者卒章显志,指出秦亡是因为"______";而后者则开宗明义,直陈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描写了演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与此类似的两句诗是"______, 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山寺品味怀柔的春天。

千年古刹红螺寺,宛若一位①______的智者,坐落在春天的静谧里,坐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红墙斑驳青瓦参差,寺院里一季季花开,一季季叶落,仿佛有半世的浮华与哀愁。②______,历史钩沉,文化沧桑。

雌雄两棵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青碧的虬枝映衬着绛红的庙宇,苍劲的树叶拂拭着温婉的窗格。转角的一树花,灿烂地绽放,仪貌葳蕤,凌乱了游人的脚步,纷纷凝望这一枝新绿于春的倾情相许。宛若去年今日,此山门中,看花,看人,看春光,时间仿佛轮回。如此相似,又那么不同,一朵春花,惊艳了谁的时光?

大殿后院,两株侧柏之上,800年松藤缠绕相生。及至春酣,淡紫的藤萝花③______,一串串垂下来,一波波荡开去,浓烈火热,又清爽淡雅,奢靡而简约,如一片紫色的祥云悬浮在殿宇之间,浓郁的花香飘满寺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棵雌雄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青碧的虬枝映衬着绛红的庙宇,苍劲的树叶拂拭着温婉的窗格

B.雌雄两棵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苍劲的虬枝映衬着绛红的庙宇,青碧的树叶拂拭着温婉的窗格

C.雌雄两棵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苍劲的虬枝拂拭着绛红的庙宇,青碧的树叶映衬着温婉的窗格

D.两棵雌雄银杏树,千余年来默默伫立在大雄宝殿两旁,苍劲的虬枝映衬着绛红的庙宇,青碧的树叶拂拭着温婉的窗格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宛若去年今日此门中,看花、人、春光,时间仿佛轮回”,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期,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有些人出现了热中风的情况。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在发病季节上,中风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气温在0℃以下的寒冬,另一个是气温超过32℃的盛夏。发生于高温天气的中风,①______,大多属于缺血性脑卒中。

有三种情况容易诱发热中风:一是未能及时补水。随着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出汗明显增多,②______,如果水分未得到及时补充,容易形成血栓,诱发脑部缺血、缺氧,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二是空调使用不当。有些人喜欢把空调温度调至很低,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患者,进出房间很难适应一冷一热的温度变化,导致脑血管不断收缩、舒张,出现脑部循环障碍,发生热中风。三是③______。高温酷暑易使人心情烦躁,难以入睡,体内激素释放水平就会改变,易刺激血管收缩,诱发血管病变。

要有效预防热中风,就必须重视基础疾病的控制并积极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补充水分,合理饮食起居,心态平和稳定。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主谓宾结构的长单句,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近日,著名学者颜宁分享了在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中提出的问题,不无遗憾地表示,20多位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中,并没有让她眼前一亮的回答。(2023.07.12《人民日报》)

②中央领导人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3.07.14《杭州网·新闻中心》)

请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理想,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智学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原文为“它们还未被世界所充分认识到”,内容理解错漏

2.D

A,“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与人类性并无差别,只是研究视角不同”错误,原文是“人类性与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并不矛盾,但有意蕴和研究视角的区别”。B,“中国现代文学中所表现出来政治斗争的内容,是独特的又是人类的。这是因为中国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得到延续的传统文明”错,材料一第一段说“中国现代文学对……的艺术表现,文学中的政治、阶级斗争内容。这是“特殊”现象,但其中又包含人类‘争取自由'的普遍意义,是文学人类性在中国的具体体现”,第三段“中国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得到延续的传统文明,这一精神现象本身就具有人类意义”,据此可以看出二者并无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C,“而无须故事情节来呈现”错误,原文材料二是“这种人性之美不需要强烈的故事情节来呈现”,是“不需要强烈的故事情节”,非“无须故事情节”

3.B

材料二的观点为“文学价值就在于作者能够生动而准确的刻画出人性之美,给读者以心灵洗礼的体验”。B项“《阿Q正传》中关于"‘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的细节描写"作者用意并不在刻画那些笑的人或故事的人性之美。

4.①材料二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②材料二先总说《平凡的世界》“将其内涵主旨就设定在了探讨人性深层问题这一核心上……能够生动而准确的刻画出人性之美,给读者以心灵洗礼的体验”,然后分别通过分析对孙玉厚和孙少平在人物情感、矛盾冲突上的精心设计,表现他们深刻的人物内涵——人性之美。(评分:1分+3分)

5.①“文学即人学”体现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是人,是人的生活、思想感情,是人性,倾注了作家对人生的理解和评价,文学创作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人。

②中国现代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表现了中国人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的精神境界,是人类对美好追求的体现,蕴含着人类性。

③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能够探讨人性深层问题这一核心才显示出其突出地位。《平凡的世界》所展示的人性之美,能够给读者以心灵的洗礼。(每点2分)

6.A

B项,不矛盾。第二段说“名不副实”是说名为狼山却没有狼的真实情况,倒数第二个说“名副其实”则是说狼山“有狼”的舆论造假;这样的措辞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丑陋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C项,不全面。根据小说内容,也是因为怕惹上麻烦:怕被伤者赖上,又怕打了狼,被罚款。D项,“这篇小说语言精炼典雅”错误,应该是“平易朴实”

7.B

“却又固执己见,不愿接受新东西”错误,山旺等人不相信造假舆论,说明他们还保留着真实淳朴、绝不盲从、坚持真理的善良本性,以及在面对假象时的无奈。

8.小说设计了双重围观的象征叙事,既互为参照,又构成反差。

①策划者们在七丫村制造“狼来了”的事实,以此开发七丫村,不惜一切代价造假惑众,并竭力让谎言变成真实,闹剧演变为正剧。他们是合谋者,更是权利同盟。

②以山旺为代表的村民们,他们不相信狼来了,只能围观这个为了经济利益,不惜造假的社会,表现了他们无力改变不能不接受这场骗局的无奈与沉重。

③双重围观结构使小说讽刺意味浓厚,批判性极强,引人深思。(每点2分)

9.①“狼来了”是策划者们罔顾事实、弄虚作假的一场闹剧,其背后是人性的猎奇、贪婪与围观的病态娱乐心理,是各种社会利益的驱使。

②社会的良性发展必须予以重视,人性里的真诚朴实、绝不盲从的本性必须得到保护。③批判了现实中为逐利不惜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表达了对此类丑恶现象的预警和忧虑。(每点2分)

10.DIO

句意:“而”为转折,前面当断;“乃”为承接,前面亦当断;“自”为最后分句主语,也是前面必断。全句主语皆为“密”,后面承前省略主语。参考译文:……常常希望改任内官,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担任汉中太守,自己认为没得到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

11.A

两句中的“谨”意义相同,均解作为“恭敬”

12.C

“祖母去世后,李密立即被晋武帝再次征召”错,李密并非“立即被晋武帝再次征召”,而是在“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之后

13.(1)(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暇”,空闲,闲暇;“师事”,拜……为师;“门人”,弟子;各1分,句意1分)

(2)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使国丧亡,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任”,任用;“是”,这,由这;“一”:一样,同样。句意1分)

14.(1)李密有学问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2)李密年轻时即在蜀汉做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

(3)蜀汉被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洗马。虽因故停召,但在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朝廷再一次以太子洗马之职征召他到洛阳。

(4)李密回答张华关于安乐公评价的提问,有理有据,让张华觉得很有道理。

(答其任意三点即可。由“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看出李密有学问有才能;由“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看出,因为有才能才年少出仕,并被派出使吴国,获人欣赏;由“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看出,再次征召,朝廷始终惦记这个“有才人”;由“司空张华问之日……华善之”看出,李密回答张华之问,有理有据有见地有才能,让张华觉得很好。)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感伤眷恋备至,孝道之情笃深,于是积郁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刘氏有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不敢大口呼吸,从不脱衣安睡,饮食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端上去。(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官,当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蜀汉被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家中)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向朝廷)呈上《陈情表》。说: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皇上读后说:“士人有名节,不是平白无故的!”于是停止征召。

后来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朝廷再一次以太子洗马之职征召他到洛阳。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询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雅;《大诰》是与普通人说话,语言适宜琐碎。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很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任温令,却憎恨从事,曾经写信给人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从事把他的信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英明睿智,这话岂能这样说!”武帝很生气,在这时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于家中。

15.A

“暮春的傍晚”错误,题目“四月二十三日晚”应为农历纪时,再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事来看,应为初夏的傍晚

16.(1)首联写所见之景,“四山矗矗”和“野田田”,是崇高美和秀丽美的对照;“人烟”和“邮”是近和远的对照:景物之美,令诗人陶醉。

(2)颔联主要写所闻,亦有所见,晚钟、鸟(动或静)语、花香(色)、流水,是动与静、声与色(香)的对照,诗人之喜,洋溢字里行间。

(3)颈联用空间艺术的画和时间艺术的诗进行对照,极写美景难以用笔墨和言语难来刻画和形容,直抒感怀。

(4)尾联用农夫的辛劳跟诗人的沉思作对照,平添理趣,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得满分)

17.(1)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 (3)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错、漏、多字,则该句不得分)

18.①饱经沧桑(饱经风霜) ②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如梭) ③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生意盎然)

(第一问:原文"千年古刹红螺寺,宛若一位智者坐落在春天的静谧里,坐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说明经历了很多世事变迁,经历特别丰富,故可填“饱经沧桑”。饱经沧桑: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泛指世事的变化。

第二问:照应前面的世事变迁内容,以及下文的“历史钩沉,文化沧桑”,可填“时光荏苒”。时光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或光阴渐渐过去。

第三问:联系上文的“及至春酣”和下文的“一串串垂下来,一波波荡开去,浓烈火热,又清爽淡雅”等内容,这里该填藤萝花开得很盛很火的状态,可填“生机盎然”。生机盎然:意思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容花草树木等生命力旺盛的样子。(其他相似成语酌情给分)

19.D

原句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雌雄两棵银杏树”多层定语排序不当,应改为“两棵雌雄银杏树”;二是“青碧的虬枝”“苍劲的树叶”搭配不当,应改为“苍劲的虬枝”“青碧的树叶”

20.(1)原句“去年今日”,“此山门中”运用典型的汉语句式四字格,字数一致,“看花,看人,看春光”三句句式相对整齐,字数基本一致,因此原句因为形式上的整齐有明显的韵律感。

(2)“看花,看人,看春光”三个小短句,每个句子都是动作“看”加看的对象,三个相同动作搭配不同的观赏对象,句意表达的是看了花再看人,看了人再看春光,整个观赏过程是有序的,节奏分明,这个有序实际上传达的是内心的从容不迫。改句是一个动词搭配三个观赏对象,没有这种有序性,似乎看花、人、春光是整体进行的,没有层次和节奏,给人急于看完的感觉,不能传达出内心的那种从容不迫感。

(3)考虑材料整体的艺术风格及内蕴情感,改句的韵律和情感表达均不如原句。

(有其他理解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中风在发病季节上有温度在0℃以下的寒冬和气温超过32℃的盛夏(这)两个高峰期。(改写成主谓宾结构的长单句,则状语“在发病季节上”要回归到谓语前,“一个是……另一个是……"合并作“两个高峰期”的同位宾语,而非定语。这是本题的考查难点。未改成单句不给分,非主谓宾结构的单句最多2分)

22.①又称为热中风②体内水分流失 ③情绪烦躁不安

第一空:上文解释了“中风”,然后提及“发生于高温天气的中风”,再联系文段开首句“有些人出现了热中风的情况”,则此空可填“又称为热中风”。

第二空:联系第一条诱因“未能及时补水”和后文的“如果水分未得到及时补充”,此空可填“体内水分流失”。

第三空:联系下文“高温酷暑易使人心情烦躁,难以入睡”,此空可填“情绪烦躁不安”(其他符合意思和要求的补写酌情给分)

23.作文: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一)材料分析: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原题提供了两则材料,一是关于“颜宁之问”,非常开放,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并没有固定的统一的答案,可以鼓励学生脑洞大开、自由畅想;引导求学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是结果很“尬”乃至无语,竟然“并没有让她眼前一亮的回答”,要知道“20多位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啊!这也戳中了当下科研发展的痛处。

当然,这里首先是外部环境的因素,随着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科研领域的功利色彩也浓重了许多;不少人忙着发文章、拿项目、争“帽子”,并将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等同于科研成果的多寡、业界地位的高低;相关部门更以此为标尺,衡量某个选题和研究的所谓“价值”,甚至预测年轻研究者的科研前途和事业空间。对此政府、社会也需要加倍呵护、给予支持,放下迅速“摘果”的急躁,尽可能地夯实“大后方”,为科研人员切实提供有力的保障、支持试错的环境、鼓励探索的氛围,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给予他们“无意义”探索的底气,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身科学世界。

其次,“颜宁之问”之后的"尴尬",更反映了学子们自身的很多不足,他们没有准备,甚至没有想不敢想,也就是他们的自信、勇气,特别是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创新欲太过缺乏。科学研究,探索未知,很多时候无用之学的纯粹,才是最值得被珍视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正是科学家探究奥秘的想象力,而催生这种想象力的,单单靠上课、读书、做实验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需要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和深切关注。作为新时代的尖端人才,作为国家未来的科技建设者,需要认真思考、尽早树立志向,找准方向、做好规划、开启奋进模式。科学研究乃至整个人生是一场长跑,只要心怀希冀、不懈奋斗、不断求索,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通往梦想之梯,每个人都能摘得属于自己的日月星辰。

另一则是中央领导人关于培育科学人才的指示,着重提到了“教育加法”,表达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殷切期望,可以归之为如何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问题。科学研究,是一场艰难的攀爬,而这正需要梦想的引领、目标的导航,正需要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但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给孩子足够的“造梦空间”?实际上,梦想并非毫无来由的灵光乍现,往往来自实践、问题和兴趣。青年学子走出文献、跳出套路,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为驱动,不设限地到现实世界中观察思考,才能获得那把点亮梦想的金钥匙。学透书本又扎根现实,乐于发问又善于解题,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广大青年科研人才定能奉献更多聪明才智,实现一个又一个超越。

我们的社会又是否留住年轻科研人员的好奇心?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科研环境必不可少。越是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往往越高。把不必要的限制和框框“减”下去,把有利于激发创造力的条件“加”上来,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才能畅通科研与梦想间的桥梁,让年轻创造力充分涌流。

我们青年又是否能承受时代责任和历史责任之重?只有心怀梦想、敢于发问、大胆探索、开拓进取,广大青年才能啃下更多科研“硬骨头”,攀上更多科技新高峰,不负时代,不辱使命。

(二)写作指导:

通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找到契合点,找准写作方向,重点是探讨“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之于“人才”与“培育人才”的问题,兼顾其他。

“围绕上述材料”要求不能天马行空散马无疆;“结合你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人生理想”则要求有身份意识和角色意识,要真实生动,有理有据有血有肉;“谈谈你的感受和体会”又适合写议论文,便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谈如何培育人才,这样自己的学习经历就有“用武之地”了;可谈人才本身的素质等要求,那么又可以联系“自己的人生理想”了;还可以统一起来,综合把握。论述时务必考虑到前因后果,有层次有逻辑,不能顾此失彼,信口开河。

引言材料都很新,意味着作文也应该有时代气息,即使联系“雪化了之后是什么”以及当年的“钱学森之问”,也要多多挖掘出新意、深意。同时材料、结构、语言表达也尽量让人耳目一新。

(三)立意参考:

1.想象力加持,手可摘星辰

2.好奇与想象,科研翼双飞

3.敢想敢干,善为善成

4.以梦为马,“新”向远方

5.想象力和好奇心,从来不会“无意义”

6.“胡思乱想”好过“无欲无求”

7.跳出边边框框,多些探索创新

8.大开“脑洞”,科技丰收

9.不负时代,不断求索

10.挑战无限,未来我来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